2020年8月21日 · 摘 要: 硅基负极材料具有比容量高、电压平台低、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等优点,有望替代石墨负极应用于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 但是硅的导电性较差,且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体积效应,极易导致电极极化、材料粉化、SEI膜重构、库仑效率低和容量持续衰减。
我们拥有经验丰富的能源专家,确保为您提供最佳储能解决方案。
采用最前沿的微电网储能技术,保证高效与稳定的电力供应。
根据您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适合的储能系统。
我们提供24/7的技术支持,确保您的系统始终高效运行。
提供节能环保的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储能系统经过严格测试,确保长期稳定与安全的运行。
“自从安装了他们的太阳能储能系统,我们的能源管理变得更加高效,电力成本显著降低,整个过程顺利且无缝衔接,非常满意!”
“他们提供的定制化太阳能储能解决方案完美契合我们的需求,技术团队专业可靠,帮助我们实现了全天候稳定的电力供应。”
“这个太阳能微电网储能系统不仅环保高效,还帮助我们优化了能源使用,服务支持也非常及时到位,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立即开启您的智能微电网储能之旅,与我们一起实现能源管理的全新突破。
通过部署先进的智能微电网储能系统,这个偏远海岛成功克服了电力供应挑战。该系统将太阳能与高效储能技术结合,确保在电网断电的情况下,岛屿的居民和游客仍能享受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实现真正的能源独立。
了解更多在偏远山区,我们的太阳能微电网储能系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持。即便在极端天气和电力供应不稳定的情况下,系统依然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保障,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并有效保护了脆弱的自然环境。
了解更多这座私人度假别墅采用我们的太阳能微电网储能解决方案,将太阳能转化并储存用于日常电力消耗,实现了绿色环保的能源使用方式。即便远离市电网络,也能确保度假别墅享有现代化、舒适的生活体验。
了解更多2020年8月21日 · 摘 要: 硅基负极材料具有比容量高、电压平台低、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等优点,有望替代石墨负极应用于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 但是硅的导电性较差,且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体积效应,极易导致电极极化、材料粉化、SEI膜重构、库仑效率低和容量持续衰减。
阅读更多2024年3月7日 · 纳米硅粉制备方法 目前,纳米硅粉的主要制备方法有机械球磨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蒸发冷凝法,其中机械球磨法生产效率偏低,不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蒸发冷凝法技术壁垒较高。 化学气象沉淀法(CVD):以硅烷(SiH4)为反应原料进行纳米硅粉生产的技术,PECVD和
阅读更多2024年6月7日 · 新型气相沉积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在多孔碳材料骨架内部均匀沉积硅纳米颗粒后得到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相较传统硅氧、研磨硅碳等高比容负极
阅读更多2019年3月4日 · 因此金属锂做为锂电池负极的商业化推广最高终没有成功。 在本工作中,我们在前期设计的锂-碳纳米管复合微球(Li-CNT)中引入了纳米硅颗粒制备了硅颗粒担载的锂-碳复合球(Li-CNT-Si)。实验发现,纳米硅颗粒的加入不仅提高了锂-碳复合微球的载锂量
阅读更多2024年3月1日 · 近年来,硅碳负极材料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强,年产量己突破千吨级别,并预期将逐步迈向万吨级规模。 尽管在方形电池结构中,硅碳材料的应用适配度相对较低,
阅读更多2024年10月9日 · 硅氧(SiOx)和硅碳(Si-C)负极材料,作为两种新兴的硅基材料,因其各自的优势备受关注。那么,谁将在下一代锂电池技术中占据主导地位?硅碳负极材料:高性能与高成本的博弈 硅碳负极材料因其高比容量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方面表现优秀。
阅读更多2024年3月14日 · 华夏储说14丨突破锂电池能量瓶颈,硅碳负极材料在艰难突破中应用加速目前我国及全方位球锂电池发展已走到技术的尽头,现今广泛使用的石墨负极
阅读更多新型气相沉积硅碳负极材料在多孔碳材料骨架内部均匀沉积硅纳米颗粒后得到,是一种具有显著性能提升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与传统负极材料相比,其性能有了明显提升,且成本控制路径清晰,因此备受业界关注,成为大规模产业化的主流方案。
阅读更多2024年3月28日 · 关键词: 高镍/碳硅三元锂电池, 电池容量损失, 电化学特性, 形貌特征, 老化机理 Abstract: High nickel lithium-ion batteries offer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power density, making them widely used today. However, capacity loss due to aging remains a
阅读更多2024年12月13日 · 硅碳复合层中硅的存在形式包括无定形硅和硅晶粒,无定形硅因其结构稳定性和较小的体积膨胀而受到青睐,而硅晶粒的平均粒径需控制在8纳米以下,以3纳米以下为优,以避免因体积膨胀导致的电池性能下降。
阅读更多2023年11月24日 · 36氪获悉,新材料研发创业公司「碳佳科技」已于2019年12月完成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体系700万天使轮融资,后于2022年3月完成由IDG三千万的Pre-A轮融资。
阅读更多2024年11月22日 · 锂电池容量保持率:(a) 加速老化保持率;(b) 容量标定保持率 2.2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分析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是研究锂电池内部电极界面反应机理和
阅读更多2022年8月22日 · 硅氧负极材料在消费锂电池和动力锂电池中均已开始批量应用:小米11pro的硅氧负极超充电池;使用LG高镍NCA电池的特斯拉Model3性能版、4680大圆柱也使用硅氧负极。
阅读更多2024年9月23日 · 硅的嵌锂电位约为<0.5V(vs. Li/Li + ),在充放电过程中硅表面不容易析锂,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方位性,随着用户对锂电池高容量、高倍率等性能要求逐步提高,硅基负极增长确定性强,未来几年将替代部分天然石墨市场份额。
阅读更多2022年11月10日 · 一、背景介绍硅因其高的比容量(3590 mAh g-1)而成为固态电池(SSBs)中最高有前途的负极材料之一。硅在0.4 V(vs Li+/Li)的锂化电位下不仅可以防止锂电镀和锂枝晶生长,而且比其他合金负极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此外,硅
阅读更多2024年2月20日 · 更多关于锂电池硅 碳负极材料产业的深度研究及全方位面数据,请关注智研咨询官网或公众号(智研咨询),您也可以咨询了解智研咨询重磅发布的《中国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阅读更多2020年11月12日 · 可充电锂电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容量二次锂电池的开发已成为研究热点。在过去的十年中,硅因其极高的比容量而被广泛研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然而,在锂化和脱锂过程中,体积的急剧变化和麻烦的SEI(固体电解质界面)问题阻碍了硅阳极材料的商业化。
阅读更多2023年4月28日 · 摘要:负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质对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电化学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硅/碳复合材料因其高比容量而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高有前途的负极材料之一。其优
阅读更多2024年3月1日 · 新硅碳具有高能量密度、快速充电能力、循环寿命长、安全方位性高等优点,是固态电池负极的理想材料。 受益于固态电池放量,新硅碳需求爆发指日可待。 五、新型硅碳负极哪家强? group14公司成立于2016年,其硅基负极电
阅读更多2024年1月11日 · 硅 基负极材料改性——构建复合负极材料 碳基复合材料及其衍生物内部硅颗粒与外部碳壳之间具有丰富的孔隙空间,可以容纳硅颗粒的大体积膨胀。碳涂层可以作为缓冲层,承受合金化反应后硅的剧烈体积变化,增强硅基负
阅读更多2018年8月24日 · 根据调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采用硅碳负极的锂电池已经有少量已推向高档数码市场。动力电池企业也在抓紧研发,快者已处于中试水平。硅碳负极的规模化应用似乎如箭在弦。 今年上半年,由于国际电池巨头供应紧缺,国内高容量数码电芯
阅读更多17 小时之前 · 锂电池正极材料从磷酸铁锂到三元高镍化,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对于负极材料,业界的共识是,新型的硅基负极在未来最高有可能获得大规模导入,其应用正在成为电池性能差异化的必争之地。
阅读更多2024年11月11日 · 电池是电动车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核心之一,而有关电池新材料的一场"战争",正在悄悄打响!近几个月来,围绕固态电池的炒作似乎已经消退,但围绕硅负极的讨论一直在增长,硅基负极有望为电动汽车提供更高的功率和更快的充电能力,进而在电动汽车下一代电池技术商业化的
阅读更多摘要: 高镍-硅碳体系电池是进一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研究方向.为了考察负极中不同硅含量电池的循环性能,辨识电极脱嵌锂过程中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频谱(EIS)和弛豫时间分布(DRT)来研究高镍-硅碳体系电池循环前后的阻抗特性,研究发现在荷电状态(SOC)为50%时,电解液中锂
阅读更多2024年1月11日 · 硅 基负极材料改性——构建复合负极材料 碳基复合材料及其衍生物内部硅颗粒与外部碳壳之间具有丰富的孔隙空间,可以容纳硅颗粒的大体积膨胀。碳涂层可以作为缓冲层,承受合金化反应后硅的剧烈体积变化,增强硅基负极的导电性。并且碳
阅读更多4 天之前 · 在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先进的技术负极材料中,硅碳负极因其高容量、良好的运行潜力、环境友好和高丰度而被广泛探索。 硅碳负极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巨大潜力,因为它们完美无缺地改善了硅负极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锂化和脱锂过程中颗粒粉碎,脱落和电化学性能失效。
阅读更多2024年11月17日 · 半固态电池推动硅碳、补锂等负极新技术应用。璞泰来 公司在硅碳负极和锂金属负极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布局。鹿山新材 公司开发了固态锂电池用硅碳负极功能粘结材料。尚太科技 公司已获得多件与硅基负极材料等与固态电池相关的发明专利。北京利尔
阅读更多2020年8月21日 · 硅和碳复合能很好地综合两者的优势,形成结构稳定、循环性好及容量高的负极材料。 本文从不同维度的硅(SiNPs、SiNTs/ SiNWs、SiNFs、Bulk Si)与碳复合这一角度,
阅读更多2024年5月12日 · 锂电池 能量密度的提升面临瓶颈,因此寻求更高比容量负极材料成为当前产业研究的核心。硅基负极因其极高的比容量和可显著提升锂电充放电效率的优势而备受关注,被认为是进一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硅在锂
阅读更多2024年3月4日 · 多孔炭对最高终硅碳负极的性能起关键性作用: 1)通过多孔碳内部的空隙来缓冲硅嵌入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效应; 2)碳层包覆减少了裸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抑制了SEI膜(固
阅读更多2024年2月3日 · 该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创新的脱合金策略,在特定的二氧化碳气体环境中设计并制备出新型硅碳复合材料。他们以硅化镁为前驱体,在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与实时释放的镁发生反应,生成均匀且厚度可控的碳包覆层,有效地将硅颗粒限制在碳纳米管内,形成了结构稳定的[email protected]复合材料。
阅读更多2024年6月18日 · 新型气相沉积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在多孔碳材料骨架内部均匀沉积硅纳米颗粒后得到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相较于传统的硅氧、研磨硅碳等负极材料,使用气相沉积硅碳后,电池的首圈效率、能量密度、循环性能、电芯膨胀
阅读更多2017年3月8日 · 本文主要介绍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制备方法、不同结构的硅碳负极材料在电池中的应用及展望。 早期纳米硅碳材料从元宵结构发展到核桃结构(如图1),
阅读更多2019年6月14日 · 主流四大负极材料容量 硅基负极与石墨负极对比 硅基负极发展路径 硅负极工艺 不同工艺路线比较 二、硅基负极市场简述 2018年中国锂电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为2600吨,相比石墨负极,硅基负极体量仍然很小。硅基负极增长缓慢的原因是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