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微系统所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电化学系统, 其涵盖质量传递、电荷传递、热量传递以及多种电化学反应等物理化学过程. 其不仅物理尺度跨越大, 从微观活性颗粒、极片、电芯跨越到电池模组, 还面临着成组配对以及均衡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加剧了电池设计和性能综合评估的难度.

遥遥领先

为什么超1000+客户 信赖 我们

专业团队

我们拥有经验丰富的能源专家,确保为您提供最佳储能解决方案。

先进技术

采用最前沿的微电网储能技术,保证高效与稳定的电力供应。

定制化方案

根据您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适合的储能系统。

全天候支持

我们提供24/7的技术支持,确保您的系统始终高效运行。

高效节能

提供节能环保的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靠保障

我们的储能系统经过严格测试,确保长期稳定与安全的运行。

客户评价

客户如何评价我们的太阳能储能解决方案

5.0

“自从安装了他们的太阳能储能系统,我们的能源管理变得更加高效,电力成本显著降低,整个过程顺利且无缝衔接,非常满意!”

4.9

“他们提供的定制化太阳能储能解决方案完美契合我们的需求,技术团队专业可靠,帮助我们实现了全天候稳定的电力供应。”

5.0

“这个太阳能微电网储能系统不仅环保高效,还帮助我们优化了能源使用,服务支持也非常及时到位,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立即行动!

立即开启您的智能微电网储能之旅,与我们一起实现能源管理的全新突破。

应用场景

客户案例

海岛上的智能太阳能微电网解决方案

通过部署先进的智能微电网储能系统,这个偏远海岛成功克服了电力供应挑战。该系统将太阳能与高效储能技术结合,确保在电网断电的情况下,岛屿的居民和游客仍能享受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实现真正的能源独立。

了解更多

偏远山区的太阳能微电网电力保障

在偏远山区,我们的太阳能微电网储能系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持。即便在极端天气和电力供应不稳定的情况下,系统依然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保障,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并有效保护了脆弱的自然环境。

了解更多

私人度假别墅的绿色太阳能储能方案

这座私人度假别墅采用我们的太阳能微电网储能解决方案,将太阳能转化并储存用于日常电力消耗,实现了绿色环保的能源使用方式。即便远离市电网络,也能确保度假别墅享有现代化、舒适的生活体验。

了解更多

锂离子电池多尺度数值模型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电化学系统, 其涵盖质量传递、电荷传递、热量传递以及多种电化学反应等物理化学过程. 其不仅物理尺度跨越大, 从微观活性颗粒、极片、电芯跨越到电池模组, 还面临着成组配对以及均衡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加剧了电池设计和性能综合评估的难度.

阅读更多

导师介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所是中科院硕士、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材料物理化学"三个博士学位培养点。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深入,我所科研工作体量大幅度增加,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在创新二期期间,我所"以系统带动器件,以器件

阅读更多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系统: 锂离子电池一致性研究

2012年3月6日 · 锂离子电池组在应用过程中,会因单体电池性能不一致引起组合后电池组寿命提前终结等问题。 在电池组装配以前尽可能提高配组单体电池初始性能一致性和减小使用过程中差异

阅读更多

上海硅酸盐所开发出基于阻燃电解液的高面容量氟化铁锂电池

2024年9月5日 · 经济环保的氟化铁正极匹配锂金属负极而构筑的锂-氟化铁电池( Li-FeF 3 ),通过多电子转换反应提供的高比容量,具备超过传统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储能潜质,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潜力候选之一。

阅读更多

我所发表3D打印微型电池机遇与挑战的综述文章

2024年3月21日 · 相比于刚性 / 笨重的传统电源,3D 打印微型电池具有设计多样性,形状 / 性能与电子器件高兼容性,可扩展 / 低成本的可加工性。 发展 3D 打印材料、墨水、方法、器件构型,以及厘清它们与系统之间的关联,是实现可定制

阅读更多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Nature:可折叠的柔性

2023年7月24日 ·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刘文柱、张丽平、孟凡英、狄增峰、刘正新研究员以及长沙理工大学的刘小春教授联合发明了一种制造大规模可折叠硅片和柔性太阳能电池的策略。

阅读更多

微型储能器件"锚定"应用场景----中国科学院

2019年8月12日 · 如离子液体凝胶基微型超级电容器、任意形状微型超级电容器、锂离子微型电容器、锂离子微型电池、锌离子微型电池。 "为了满足各种微电子器件和微系统 的运行要求,微型储能器件最高大的挑战或难点在于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提升,同时

阅读更多

上海微系统所应邀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综述文章

2014年5月19日 · 为庆祝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 5 周年,国际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超导实验室和信息与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志、刘啸嵩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杨万里共同撰写的题为

阅读更多

我所发表3D打印微型电池机遇与挑战的综述文章

2024年3月21日 · 近日,我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 508 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受邀撰写了 3D 打印微型电池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 3D 打印在微型电池电极结构、器件构型和系统集成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柔性 / 可穿戴电子产品、自供电微系统和物联网的广泛

阅读更多

国际纳米锂电池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万青加盟武汉大学

2022年10月27日 ·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人才队伍"栏目更新信息显示,万青教授已入列该学院2022年引进的国家等级人才名单。公开资料显示,万青,男,1976年出生,1998年6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2004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

阅读更多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系统: 锂离子电池用石墨电极表面

2012年3月6日 · 锂离子电池用石墨电极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形成和演化机理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2010.

阅读更多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系统: 锂离子电池数值模型研究

2012年3月6日 · 本文以锂离子电池数值模型方法,系统的对LiCoO_2电池、LiMn_2O_4电池以及混合材料电池中电极的电流密度分布和SOC分布进行了研究。 首先建立了LiCoO_2/MCMB电池

阅读更多

上海微系统所2019年大事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

10月,《先进的技术材料》发表了上海微系统所曹俊诚、黎华研究员的太赫兹(THz)光子学器件与应用团队合作成果:在国际上领先实现基于THz量子级联激光器(QCL)的增强型被动光频梳,采用太赫兹泵浦探测技术,首次测量到THz QCL被动光频梳的脉冲发射。

阅读更多

北理工课题组在无线充电纤维超级电容器/高比能全方位

13 小时之前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和南京电子研究所合作,在IEDM 2024上发布了晶圆级金刚石基氧化镓阵列化单晶薄膜及高性能射频器件制备研究进展。 通过创新XOI晶圆转印技术,他

阅读更多

论文库数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作为固态二次锂电池的核心组成,固态电解质需要具备高离子电导率、宽电化学窗口、对锂稳定、力学性能优以及可抑制锂枝晶等特性。

阅读更多

用于微系统应用的新兴微型储能器件:从设计到集成

微型储能器件易于与特定微电子器件和微系统集成以及满足其所要求的电化学性能,使其成为微型电子设备和集成微系统应用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图3 显示了过去10年(2010-2019)有关微型电池(MBs),微型超级电容器(MSCs),微型混合金

阅读更多

大连化物所吴忠帅、中科大余彦《EES》:三维钠离子扩散

2020年2月13日 · 目前,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微型电池(LIMBs)是目前最高受欢迎的微型电源。 特别是,对具有叉指式结构的平面LIMB,不仅有效地缩短了离子扩散路径,而且不需要隔膜,增加了电活性材料的比例,从而提高了微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

阅读更多

研究亮点精确选

弗劳恩霍夫陶瓷技术和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KTS) 作为能量转换技术许多方面全方位球领先的研究伙伴,拥有高温燃料电池的长期经验 原材料的稀缺,电池原材料的回收利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弗劳恩霍夫 IKTS正在研究锂离子电池

阅读更多

全方位固态微型薄膜锂离子电池研究取得最高新进展

2016年12月21日 · 近日, 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郭航教授领导的MEMS与微能源课题组在全方位固态微型薄膜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最高新进展,其中,采用Cu2ZnSnS4作为负极薄膜材料的全方位固态微型薄膜锂离子电池的论文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阅读更多

长春光机所为中山大学成功研制我国新一代地基近红外天文

2024年11月29日 · 长春光机所为中山大学成功研制我国新一代地基近红外天文望远镜,近日,长春光机所光电探测部为中山大学研制的80厘米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完成集成测试并投入使用。在"长白英才计划优秀人才团队"带头人王建立带领下,仅用9个月时间,就

阅读更多

3月28日微系统所报告《基于同步辐射的软X射线光谱学在

2014年3月27日 · 在同步辐射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光谱学对包括锂离子电池、有机光伏材料、生物传感器、分子器件等多种材料体系电子结构进行原位表征,开展了一

阅读更多

中科院物理所等利用新型电解液开发出长寿命锂金属软包电池

2024年8月6日 · 来自中科院物理所的消息显示,随着移动设备、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系统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开发具有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和更高安全方位性能的电池变得尤为重要。锂金属电池因理论能量密度超过500 Wh kg-1 而成为研究热点。

阅读更多

中科院吴忠帅团队Small:多层可打印锂离子微电

2021年11月30日 · 文章要点2:得益于相对较高的电导率 (≈7000 mS cm−1)以及稳定连接的微电极网络,通过多层打印策略制备出的LIMBs表现出高达398 µAh cm−2的面积容量和高达695 μWh cm−2的面积能量密度,优于大多数已报导

阅读更多

《固态和聚合物电池技术及市场-2021版》

2021年8月10日 · 锂离子电池是最高成功的商用电池之一,该技术早在1991年就已经实现商业化。 不过,由于其底层技术原因,它们在消费电子以及近年全方位球范围内火热的电动汽车(EV)领域的成功与普及,还是无法掩盖其在安全方位性、性能、外形尺寸和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

阅读更多

含有氟代溶剂和添加剂的锂离子电解液

2022年4月26日 · 摘 要 随着大型移动设备 (例如新能源汽车等)、储能电站及其它便携式充电设备的日益普及,锂离子电池正逐步占领化学电源市场的主导地位。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池的许多性能如输出电压、能量密度、输出功率、寿命、温度适用范围、安全方位性能等具有重

阅读更多

中科院电工所马衍伟团队联合大连化物所吴忠帅:具有强界面

2022年5月16日 · 马衍伟,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超导与能源新材料研究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年),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职位科学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阅读更多

研究团队----上海硅酸盐所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

2000-2003,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日本三重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经历: 2002 年-2008 年在日本三重大学、日本电力中央研究院,研究包括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相关能源材料与器件技术。

阅读更多

谢晓华-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

( 24 ) 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稳定性的金属膜和制作方法, 2010, 第 3 作者, 专利号: CN101692493A ( 25 ) 一种微小型燃料电池用氢发生器, 2009, 第 5 作者, 专利号: CN101615684A ( 26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组成的锂离子电池,

阅读更多

论文

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年度 刊物名称 学科 卷 期 页码 纳米锂镧锆钽氧粉体复合聚氧化乙烯制备的固态电解质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赵宁;李忆秋;张静娴;狄增峰;郭向欣;

阅读更多

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结题会在微系统所举行

2004年6月8日 · 6月7日,微系统所与上海GCELL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项目"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结题会在微系统所举行。 所长封松林、GCELL公司总经理邵炳蔚、能源实验室主任陈秋荣出席

阅读更多

科学家研制出高比能高倍率准固态钠离子微型电池----中国科学院

2020年2月25日 · 近年来,无线传感器、植入式医疗设备、可穿戴电子器件等微电子和微系统发展迅速,高性能的微型电池开发需求迫切。锂离子微型电池 是目前最高流行的微型电源,但是存在锂资源稀缺、成本升高等问题。相对于金属锂,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

阅读更多

青岛能源所开发均质化正极材料实现全方位固态锂电池新突破

2024年8月2日 ·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在研究员崔光磊带领下,由鞠江伟、崔龙飞、张舒等开创性设计出均质化正极材料,颠覆了全方位固态锂电池复合正极的范式,解决了上述难题,在实验中制备出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全方位固态

阅读更多

上海微系统所成功开发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技术

2023年5月25日 · 论文通讯作者、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刘正新介绍道:"由于圆滑策略仅在硅片边缘实施,基本不影响太阳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同时能够显著提升太阳电池的柔性,未来在空间应用、绿色建筑、便携式电源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

阅读更多

上海微系统所在三维相变存储器电路设计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2024年7月19日 · 上海微系统所在三维相变存储器电路设计研究取得系列进展,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宋志棠、雷宇研究团队,在三维相变存储器(3DPCM)亚阈值读取电路、高可信赖编程电路、模型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IEEETransactionso

阅读更多